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国家民委原副部长级专职委员
管培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一百年来,我们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国的教育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中国、亚洲以及世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积累了宝贵经验。今天我们齐聚中国西部美丽的天府之国——四川成都,以“亚洲教育的未来”为主题,共同探讨亚洲教育的问题,共同展望亚洲教育的未来,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代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对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
自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20年,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从“跟跑”到“并跑”,再到某些领域的“领跑”;从“上学难”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中国各族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日益提升。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提出了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实现新发展格局和新的目标需要“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支撑。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了“十四五”时期和更长时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总体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也有利于亚洲和世界的发展。在这里,我想就建设中国高质量教育体系,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谈几点认识,与大家分享。
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必须准确把握历史方位
我国“十三五规划”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表述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这一重大变化反映了教育理念的深化和教育发展更高的目标,也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地位和要素新的变化。
——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在变,从基础支撑作用趋向支撑引领并重。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之前我们经常讨论的是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的基础支撑作用,现在我们更要强调高等教育支撑引领作用并重,而且引领的分量要加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想迈向中高端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红利、最重要的牵引力就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要提供最为需要的人才供给和智力支撑。
——高等教育的体量规模在变,从大众化迈向普及化阶段。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进入大众化时期,毛入学率达到15%。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已经进入普及化阶段,2020年达到54.4%。“十四五”规划期间有望达到或超过60%。由于接受高等教育日益成为普遍需要与可能,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是一个融合精英化、大众化优点,又超乎其上的新阶段,将形成一个更加大众化、更公平和更高质量的新形态。这意味着,高等教育的目标功能、组织形态、结构类型和文化理想等都会产生历史性变化。我们的任务就是很好地理解与应对这种变化。
——高等教育的结构类型在变,从相对单一结构向多元多样化办学转变,结构优化面临巨大空间。随着新一轮科技创新和第四次工业革命加速演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催生了大量新知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随着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新的历史任务,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面临重大挑战与机遇。高等教育要全面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必须适应产业分工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的技术结构和人才需求变化。要着力优化调整高等教育结构,调整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推动高校分类管理、分类发展,从“金字塔”转向“五指山”,为产业提质转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高等教育的环境格局在变,适应新的发展格局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竞争实质上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与教育的竞争。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核心是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关键是知识和人才。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新竞争,中国要进一步深化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吸收世界各国的经验智慧,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形成富有活力和特色的高等教育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