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建设教育强国、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等方面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成就显著。 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等教育实现了普及化。1999年前,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不到15%,还处于精英教育阶段。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12年,毛入学率为30%;2019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1.6%,超过50%,进入普及化阶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21年已达57.8%,10年提高了27.8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在外延扩大、内涵发展的基础上,已经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强调高素质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二是“双一流”建设快速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一流大学。我们要办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世界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大师,能够培养一流的学生,出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有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的设施设备,以及独特的办学理念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共同特征,还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即坚持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教书育人。 有关资料显示,2022年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国内地大学在54个学科中有14个学科排名第1,有114个学科进入前10名,排名第1和进入前10名的学科仅次于美国,排名前50名、前100名的学科数也仅次于美国。但是,我国排名第1和进入前10名的学科主要集中在工科和农科,美国和英国在理科(数理化)、文科(经济和法学)方面还占有绝对优势。基础学科建设与基础研究关系密切,基础研究的水平决定着创新、原始创新,是创新的源泉。工农业和国防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都离不开基础研究。我国对高校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投入于2014年和2015年相继超过了日本和法国,位居世界第二。现在看来,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获得了60%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90%的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三是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近10年来,增设了一大批适应科技振兴、产业升级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专业,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大数据、云计算、新材料、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知识产权、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乡村发展,还有营养与健康、高级护理等专业,同时淘汰了一批过时的、就业状况不太好的专业。 四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继续推进。教育管理改革强调放管服结合,该放的要放、该管的要管,而且要管好,同时强调要做好服务,改变了以往“一放就活、一活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又放”的恶性循环。教育评价改革更加强调“五育”并举、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评价主体多元化,包括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评价方式方法多样化,以往强调结果,线下、定性评价多,现在实行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线下线上评价相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利用大数据等对学校、对学生和教师进行全过程、全要素、全方位、多维度的综合评价。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近几年,教育部大力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总体来看,教育数字化不断推进,对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城乡和区域教育均衡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支撑作用也越来越显著。 |